由于季节和天气状况的变化,以及大棚大小不一,大棚内的气温分布不均匀。其变化规律,在垂直分布上,白天近顶处温度较高,中下部较低,夜间则相反;晴天上下部温差大,阴雨天则小,中午上下部温差大,清晨与夜间则小;冬季气温低时上下温差大,春季气温高时则小。在水平分布上,南北向大棚的中部气温较高,东西向近棚顶处较低。大棚棚体愈大,空气容量也愈大,热缓冲性愈大,棚内温度较均匀,变化幅度较小;棚体小则相反。
2.地温
相对大棚内气温而言,地温的变化没有那么剧烈,早春,随着棚内气温升高,地温也回升,3月份土壤平均温度可达10C ; 6~9月份,棚内10厘米地温可达30C以上。但随着棚内作物长大封行,加之通风和灌水量增加,棚内外地温差又逐渐减小,有时夏、秋季棚内地温可能比露地还低1C~3C。晚秋时,外界地温显著下降,棚内地温增温作用比气温明显,仍能维持10C~20C,有利于秋延后裁培。人冬后,棚内气温降至0C时,其地温仍可维持在2C ~3C。
3.温度调控
生产上,应根据塑料大棚内温度变化的规律和特点,因季节、天气状况、作物种类及其生长情况等因素来调节棚温,充分发挥大棚的增温保温效能。
塑料大棚虽有一定的增温和保温效果,但在冬春或深秋季节棚内的气温和土温仍较低,不能达到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。为了提高气温和土温,减少热辐射损失,在深秋至早春(11 月至次年3月),应采取多层覆盖措施来提高保温性能。实践证明,在长江流域采用3~4层覆盖就可使茄果类菜苗过冬。在冬春棚内温度过低时,除了多层覆盖防寒保温外,还可采用电热线加温措施,但成本较高或增温不明显。
在3~6月气温较高时,则应揭膜通风和加盖遮阳网来降低棚温,较为常用的办法是拉开顶膜与裙膜之间的间隙,利用棚内外温差进行通风降温。揭膜程度视气温高低而定,棚温在25C ~30C以下时揭少些,反之则揭多些。
秋季温度的调节与春季相反,即前期适当加大通风量,白天要防止高温危害;中后期外界气温下降时,夜间保温以免遭低温冻害。